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崔台符王孝先元祐元年六月 北宋 · 孙升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二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八一
近曾劾刑部侍郎崔台符、大理卿王孝先在先帝服药日,于案外增添「两和情愿」之文,全出宰相王圭亲侄仲京在官非监临赃罪。
台符、孝先本以庸材,叨国厚禄,被遇先朝恩顾不小。
一旦先帝不豫,忍乘此时,幸以为私,结权臣之恩,曾无犬彘向主之心,何以参缀从班,玷污清列?
伏望圣慈详酌事理,重行窜黜,为士大夫附下罔上、为臣不忠之戒。
至今多日,未蒙指挥施行。
臣窃恐朝廷以刑部大理未有习刑法之人可以当其任者,臣实疑之。
夫明先王之意,为天下之平,归于忠厚,断以礼义者,乃司刑之长。
然则非经术之臣,不足以当其任也。
茍欲专习刑名,引法傅条,则有断议属官,且非司长之事。
刑部大理之长必待习刑名之人为之,则一法吏之事耳,先王忠厚之意,天下至公之理,彼何足以知之?
祖宗以来,刑部大理审刑纠察之长,多任侍从儒臣,故舞文巧诋之风息,而忠厚之俗成也。
张释之、于定国,岂世习司空、城旦之事乎?
舜命九官,而皋陶若稽古作士,故能明五刑以弼五教,而刑期于无刑也。
稽古之德,惟尧、舜、皋陶称之,则司刑之人,岂俗吏可为?
且忠孝之人,持心近厚;
锻鍊之吏,持心近薄。
台符、孝先,锻鍊附会,为臣不忠,知轻重其心、舞文为奸而已,何尝以近厚为意哉?
伏望圣慈详察检会臣前日奏陈,蚤赐指挥罢黜,选任公明经术之人,庶仁圣之治,可至乎无刑,天下幸甚!
乞正王孝先罪奏 北宋 · 彭汝砺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二〇〇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八八
圣人在上不能使人不为过恶,有过恶则治之而已。
当尧之时,洪水未平,尧使鲧治之,不克有成,鲧不免殛死,尧不失圣人。
臣伏详王孝先反覆不信,荧惑中外,诞谩无惧,愚弄朝廷,耗蠹国财,死折人命,其事见于案牍甚具,见于人言甚不可欺,非待臣言也。
今朝廷为之盖覆,为之迁徙,譬犹爱惜儿女,不忍以一指弹治,臣恐朝廷纲纪自此废弛矣。
赏罚者朝廷之纲纪也,纲不纲,纪不纪,虽有智力不能善其后矣。
陛下自履大位,于今五年,好恶循理,是非以道,𥊍御无过,与宗室无假借。
近亲贪功,废之终身而不齿;
乳媪弄权,一日弃之如涕唾。
命于朝廷,达于四海,咏蹈鼓舞,称为神明。
今于孝先而疑之,臣以为过矣。
《书》曰:「刑故无小」。
又曰:「怙终贼刑」。
孝先于清议非不知而为之也,及奸诈穷露,犹敢肆意诞言,以朝廷为无足畏,所谓怙终,虽尧舜在上,不能容矣。
夫是非,非我也,是天下之公器也,虽大臣有不得擅焉;
赏罚,非人也,是天之成命也,虽人主有不得而私焉。
《易》曰:「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」。
治乱祸福之来,一嚬一笑之间而已,况如此其大者耶?
惟陛下上畏天威,俯同天下之议,正孝先等之罪以解中外之惑,以存朝廷之纪纲,臣虽得罪,盖所安也。
王孝先根治摩丹当博事诏元丰元年正月丁卯 北宋 · 宋神宗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四七八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八七
提举永兴等路刑狱公事王孝先置狱泾州,根治摩丹当博事。
能自陈,即免罪;
若告得实者,与班行酬奖。
乞勿复用朱台符杨汲王孝先元祐二年四月六日 宋 · 王觌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八四五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九八
臣伏见近岁大理官治狱不公,高下其手,贼害善良,而世以为酷吏者三人:崔台符、杨、王孝先也。
当言事官弹劾此三人之际,士大夫莫不欲朝廷远窜重贬,以慰群情。
而大臣有荐台符以为知马政者,朝廷又见台符实曾为群牧官,遂以台符相州
台符故,、孝先之谪皆薄,公议至今惜之。
孝先降知濮州未久也,大臣复有称孝先颇有政誉者,朝廷又以孝先曾为水官,遂用为都水使者,公议莫不骇之。
论者又谓台符、孝先既可以假托他事,而恕其本罪,即杨汲尝为户部侍郎,一日有大臣言其善治财赋,则可以复还户部矣。
台符、汲、孝先同恶一体之人也,何独后也?
彼主张孝先者,不过为孝先以治狱得罪,与治水事异,用之为都水使者无害也。
臣尤以为不然。
若以为事异而用之无害,则蹇周辅以盐法得罪,不害复为刑部侍郎矣;
张诚一以不孝得罪,不害复为枢密都承旨矣。
何独孝先也!
用此以徇大臣之好恶则可,用此以为朝廷之政事则不可也。
至于范子奇以河议观望反覆而得罪,未满岁也。
今正当河议未决,内外大臣持论不同之际,复使子奇河北转运使,不惟于河议有害,是使异日凡当朝廷大议,论者不复以观望反覆为戒也。
虽观望反覆,不过罚金展年磨勘,而旋踵复用矣,岂不为圣政之蠹耶?
臣于前月二十四日已曾具状闻奏,乞选择都水转运司官,至今未见处分。
伏望圣慈以河北生灵为念,特降指挥,检会臣前奏,早赐施行。
〔贴黄〕昔帝尧以鲧方命圮族,不欲使之治水。
孝先为狱官高下其手,贼害善良,正不可以治水也。
前日大理狱缘台符、汲、孝先锻鍊以陷深刑之人,今理诉洗雪者,不可胜数。
有司自当条列闻奏,以正台符、汲、孝先之罪也。
罪犹未正孝先何可遽有擢用也?
孝先缪妄,人皆知之,谓有政誉者非其实也。
又今日河议朝廷大事也,使子奇前日故道之说为是,固不当以观望而变易,故道之说为非,安有议论大事而卤莽如此,岂不上误朝廷?
若使子奇此行不预河议,即是子奇虽为转运使,而终无补于河事,徒使议论反覆者视子奇以为理当然耳,不复有所惩戒也。